工程院院士黑客(黑客工程师)

hacker|
123

“聪明”的工厂:互联网在制造业面前碰了个钉子|封面故事

不同于消费互联网的“赢者通吃”,工业互联网是一个行业一个行业的“小锅菜”,每个行业都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制造企业的优势在于,他们掌握了很高的Know-How壁垒。

策划 《中国企业家》编辑部

封面设计 王超

工业互联网狂飙

制造企业和 科技 公司这两股推动“工厂革命”的重要力量汇合,掀起了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势不可挡的浪潮。

一方面,工厂本身正在掀起一场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革命。制造过程正变得可感知、可预测、可控制,当这一切变成联网的数据之后,工业互联网更深层次的变化发生了:生产全要素、全产业链互联互通,通过精密制造和智能算法,实现制造资源的优化配置。

另一方面, 科技 公司正在快速渗透到工厂。它们手持AI、云计算、5G等利器,深入到垂直行业,找到传统生产方式的瓶颈,拆解需求,改造生产制造流程和工艺,提升质量和效益。一个行业的解决方案,就是一个新技术落地的场景,也就是一套工业互联网的生态体系。

“聪明”的工厂

编辑 万建民

科技 的种子,往往要经过漫长的孕育期,才有可能生根发芽。

30年前,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 科技 大学)机械系硕士研究生李军旗第一次接触了“人工智能”。这是他跟随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机械工程专家杨叔子学习的方向。

此前的1988年,杨叔子首次提出了“智能制造”,当时这一概念在国际上也“尚处在概念形成与实验 探索 阶段”,杨叔子在1989年发表的论文中首次探讨了制造系统的集成化与智能化问题。

30年后,李军旗执掌的工业富联,成为国内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领域的代表性企业。李军旗也像个布道者,不厌其烦地四处宣讲什么是智能制造、什么是工业互联网。即使时间已经过去了30年,如何向人们说清楚这个问题,仍然有一定的难度。

徐工的工程师讲了两个小故事:非洲的一个露天矿场距离城市几百公里,徐工售出的挖掘机在此作业。以往如果有零配件需要补给的话就只能停工,来回要耽误好多时间,现在可以通过网络实时监测提前预判并备货;在印尼的某个大型项目工地上,工程师发现两台工程机械有两个月没支付租金了,于是直接远程遥控锁车,对方主动联系付款之后才获得解锁。

在联宝位于安徽合肥经济开发区的车间里,一台台笔记本电脑经过安装、调校、检测、包装等多道程序后,等待投递到不同的消费者手中。它们外观上看起来并无明显差异,其实每一台内部定制的专属配置从下单的那一刻起就被记录了下来,并传递到柔性生产线上完成精确匹配。

有别于淘宝、京东、拼多多等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更容易被感知的消费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基本隐藏在车间、生产线以及工程师的设计方案里,略显遥远而陌生。车间里的一台台机器,被植入了精密控制软件、工业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整个生产制造过程不同程度地实现了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联网上云,一张张无形的工业互联网正在快速织就。它对于传统工厂的深远影响,已经通过一个个案例被证明;对于国家层面的战略意义,也正在逐步凸显出来。

1月13日,工信部官网正式发布了《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明确提出到2023年,覆盖各地区、各行业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初步建成,在10个重点行业打造30个5G全连接工厂;打造3~5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基本建成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体系,建设20个区域级分中心和10个行业级分中心。

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这股势不可挡的浪潮,正在深入到制造业的毛细血管。

追根溯源,“工业互联网”这个概念,最早是由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GE)于2012年提出的。按照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的定义,它指的是把全球工业系统和先进计算、分析、传感、互联网能力融合在一起形成的新体系。

GE厉害的地方是不仅系统阐述了这一概念,并且首先将其商业化。特别是GE工业互联网平台Predix的推出,对全球产生了很大影响。除了GE,美国还有一大批跨国企业如思科、罗克韦尔、霍尼韦尔、IBM、英特尔等也加入进来,推动了工业互联网的发展。

2013年,德国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理念与之类似的“工业4.0(Industry 4.0)”。所谓工业4.0,是基于工业发展不同阶段作出的划分。工业1.0是蒸汽机时代,工业2.0是电气化时代,工业3.0是信息化时代,工业4.0则是智能化时代。

日本于2017年提出了“互联工业”,思路与美国、德国差不多,同时融入了本土的精益生产基因,三菱、日立、富士、NEC等领军企业都在大力开展实践。日本有一个重要的 探索 是打通工厂底层和云端,在工厂现场侧引入计算和人工智能能力,通过工业互联网实现数字化转型,因此也形成了一些联盟,例如日本价值链促进会(IVI)、边缘计算的Edgecross等。

虽然杨叔子院士1988年就研究智能制造,但李军旗真正接触到智能制造是在1995年被公派去日本留学。当他在东京大学智能制造实验室看到大量世界领先的设备时,萌生了一个想法:让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使用这些先进设备。

多年之后,执掌工业富联的李军旗建成了国内第一座“灯塔工厂”,并利用智能制造领域的经验帮助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对于大多数企业家来说,弄懂什么是智能制造、什么是工业互联网,并不是一件三言两语就能解决的事情。

在李军旗看来,智能制造就是要实现制造结果的可感知、可预测、可控制、可复制,实现生产制造过程的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打造一个真正的智能化的无忧生产状态。

而工业互联网的核心要素分为“三硬三软”:“三硬”是云、网、端,分别指服务器、网络和智能终端;“三软”是工业大数据、工业人工智能和工业APP。

那么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又是什么关系呢?李军旗解释道,如果没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制造过程,要把它连到互联网上是很难的。某种程度上来讲,只有在实现智能制造的基础上,工业互联网才有可能大面积实现。

为什么要做工业互联网?李军旗说,它实际上是让整个生产环节、生产全要素、全产业链实现互联互通,通过优化流通和制造的环节,实现制造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按需和定制化生产,让企业最终达到提质增效、降本减存的目的。

事实上,中国政府自2017年正式在文件中提及工业互联网,这一领域就呈现典型的两极分化:一方面是大企业纷纷涌入,生怕错过机遇;另一方面是千万中小企业犹疑观望,对其内涵和价值不甚了了。

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我国提出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两大强国战略。李军旗认为,这两大战略的交汇点就是工业互联网。

最难啃的骨头总是在后面。

和消费互联网“赢者通吃”的格局不同,工业互联网的空间更加开阔。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有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产业互联网在实际的发展中,是一个行业一个行业的“小锅菜”。因此,产业互联网这道菜,是要一锅一锅地炒,每个行业都有不同的解决方案。黄奇帆所称的“产业互联网”,是比工业互联网更宽泛的概念。

为了获得高质低价的产品、缩短供应端与需求端的距离,服装、家电等“轻”工厂成为电商巨头们追逐改造的对象。传统印象中“老大笨粗”的重工业企业,为了提升效率只有主动求变。

因为痛点明确、针对性高、企业自发性强,加之其发展十几年甚至上百年的技术能力、流程能力,重工业的工业互联网反而落地最快。这一点,从机械、能源行业在全球工业互联网应用分布占比中达五成左右可以佐证。

在中国,以徐工的汉云、三一的树根互联、富士康的工业富联等为代表的企业,有着浓厚的制造基因,熟悉工业流程和场景,更侧重工业装备、制造设备、机械厂房等“重”板块的升级。非常高的Know-How壁垒,反而让它们在这波浪潮中更容易抵挡外来冲击。

如今的徐工,在印尼雅加达总部的矿山设备备件库和徐州总部的备件库实现了全部数字联网;前移到国外的备件库,通过数字化技术每天盘点备件消耗量,根据数据进行补充,保证产品出勤率;在售后服务方面,根据磨损率等指标对设备进行诊断,可以提前预判哪些零部件需要保养,延长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汉云平台可以实现对巴西、缅甸、老挝等国家和地区的远程监控,做到全球服务“零距离”。

李军旗的工业富联平台,可以打通塑胶注塑、轻工、金属加工、精密刀具制造、模具制造、装备制造、电子制造、轨道交通、 汽车 配件制造等9个行业,优化配置相关行业资源,从而大幅缩短交货周期,降低库存和物流成本。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工业互联网的初级成本相当高,只有那些相对有钱的行业和企业才能先用起来。美的集团美云智数总裁金江说,美的为了完成数字化改造,初期项目就有1万多人参与,投入高达二三十亿元。

这也形成了工业互联网发展的一个特点:头部企业积累经验搭建平台,不断释放技术红利,在赋能中小企业的同时,摊薄前期开发成本,最终降低整个架构的门槛。

海尔打造的卡奥斯就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工业互联网综合型平台,全球任何企业都可以成为其操盘手和合伙人,国内的青岛啤酒、双星轮胎、日照钢铁等大企业都和它签有协议。同时,卡奥斯平台还赋能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共享平台资源和能力,至今已孵化了15个行业生态,在全国12大区域、全球20多个国家推广复制。

而工业富联则根据大中小企业各自的特点,形成了不同的输出形式。对大企业,工业富联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输出;而对于很难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转型的中小企业,则通过工业APP、数字云等方式协助。

除了重工业企业,技术巨头也以不同方式加入工业互联网。它们在各自的细分领域不断深耕,通过人工智能、5G、芯片等软硬件技术,改变着工厂的形态。

凭借在智能视觉感知和深度学习算法方面的长期技术积累,商汤 科技 的高级驾驶辅助系统仅需单目摄像头便可以实现高精度的多种辅助驾驶,并且在不同天气、不同光照、不同城市、不同气候等条件下,均有良好的应用表现。商汤的驾驶员监测系统定点工具,已普及到数百万台的未来发展车型。截至目前,商汤 科技 已经与全球20多家车企建立了合作关系。

海康机器人所专注的机器视觉、移动机器人等智能设备,除了让一切生产流程可追踪外,也让生产的效率提升、质量变高,机器视觉的精准度甚至远超人眼,尤其在高精度的装配加工产业被广泛应用。工厂里的移动机器人可以轻松把重物送到指定工位,把人力从繁重的物料运输工作中解放出来。在海康威视桐庐制造基地,目前已投入使用近1300台智能移动机器人,整个仓储作业效率提高了40%。

工业互联网的本质是工业。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他说:工业互联网(工业、联接、人工智能)的本质应该是工业(当然包括农业、医疗、教育……);联网就是联接这个产业;然后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中除了算法、算力,更重要是Know-How。Know-How在行业里、在企业手里,是他们数十年的摸索积累与千万次验证、反复建模,留下的理论与经验结晶。华为在场景化应用中,必须重视客户需求,必须依靠行业专家。

这也是工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最大的不同,没有一家互联网公司能够独自拿下工业互联网的市场,相反,制造业公司凭借自己掌握的很高的Know-How壁垒,反而具备独特的竞争优势。

当然,也正是因为工业互联网的这一本质,使得其发展面临不少挑战。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徐晓兰认为,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基础有待进一步夯实,国内大多数企业数字化程度较国际偏低,网络协议、设备接口等不统一,技术标准多为国外企业掌控,严重制约工业互联网行业应用。

尽管我国已经出现一些基于工业互联网的行业融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但是大多处于 探索 阶段,尚未全面推广,企业界仍以观望为主。

此外,我国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也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方面,我国工业互联网行业和跨行业基础设施尚未普及与健全,导致行业内大数据无法统一管理和使用,行业间数据资源孤立、分散,数据孤岛问题严重。另一方面,懂得工业互联网知识的行业人才无法满足发展需要,智力资源相对稀缺;开源社区规模较小,开发者人数较少;工业互联网共性标准尚未制定,数据难以融通;跨行业治理的政策体系有待建立,亟需提供相应的管理依据。

除了意识、人才、数字化等短板,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工业互联网的安全。

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说:数字化是当今中国乃至全球最重要的趋势,发展数字化已经成为政府和产业界的共识。预计5~10年后,所有企业都将是数字化企业,所有经济都是数字经济;未来5~10年也是数字化转型的最后机会,抓住机会将赢得未来,错失机会将意味着出局,失去未来的竞争力。

但机遇也意味着挑战,数字化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网络安全。一切皆可编程意味着整个世界都被软件重新定义,是软件就会有漏洞,就可能被黑客利用、攻击;万物互联的结果是物联网打通了虚拟世界和物理世界,过去仅在虚拟世界里的网络攻击,可以通过物联网转变成对物理世界的伤害,导致工厂停工、大面积停电、 社会 停摆;数据驱动业务意味着数据安全影响业务安全,当各行各业、甚至政府不同的部门都把数据都共享之后,同时面临数据泄露、数据滥用、数据污染等多种安全问题。

周鸿祎有一个判断:在数字化时代,网络攻击将会超越传统威胁,成为整个 社会 最大的安全威胁。他希望大家都要树立底线思维,把安全作为头等大事,筑牢安全根基。

尽管有诸多担忧,目前全球的工业互联网仍处在起步阶段,但前景还是被更多人看好。黄奇帆提出,工业互联网将产生几十家万亿级企业。不过他同时提醒,建工业互联网要改变原来消费互联网的思维,要从规模经济转变到价值经济,从“提高生产力”转变到“提高利润率”。

回到我们的主题:在经历这场革命之后,未来的工厂会变成什么样呢?

李军旗认为,五到十年后的未来工厂会成为可感知、可预测、可控制的智能化工厂,成为工业互联网上的一个节点。通过数字化转型,未来的生产制造形态会是按需定制、制造资源优化配置。到那个时候,就会彻底消除库存和资源浪费。

联想集团副总裁、联宝 科技 CEO柏鹏则描摹了更具象的一个场景:未来工厂像一个玻璃房子,尽管内部运作环节非常复杂,生产要素非常多,但数字化让这一切变得更加透明。换句话说,整个工厂其实就是一个机器人,有自己的五官、身体和大脑,智能系统相当于大脑,指挥机械臂工作,各类感应器、摄像头则充当了“眼耳鼻喉”,实现了数据采集、信息传达,最终达到整体协同。

计算进入产业化时代如何保护相关的隐私?

网络的基本应用如搜索记录、购物清单、出行轨迹、人脸和指纹如今,我们在网络空间的每一次停留或操作,都会被存储为数据形态的“痕迹”。“远程办公”“数字社区”“外卖快递”“健康宝”和“行程大数据”这些数字化产品成为我们生活、办公的必需品,我们的隐私信息被应用在了越来越多的场景中。不仅是窥探和数据滥用,近几年频频爆出的各类隐私泄露丑闻更让人触目惊心。数据采集、存储、流通、使用等环节缺乏规范,数据隐私管理制度不健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的发展存在隐患。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有了更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大大小小的企业开始重视隐私保护,并着手建立企业的隐私保护体系,一些常见的隐私保护工作也被逐步推广。在数据融合应用和隐私保护的双重驱动下,隐私计算等新技术进入产业化时代,隐私保护迎来全新的阶段。

聚焦大数据时代的漏洞分析与风险评估

聚焦大数据时代的漏洞分析与风险评估

在大数据时代中,新技术创新发展的历史机遇夹杂着安全风险与挑战扑面而来,对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信息安全漏洞的挖掘分析和对网络安全风险的综合管控愈显重要和关键。近日,第八届信息安全漏洞分析与风险评估大会(VARA2015)召开。主题探讨是“大数据时代的漏洞分析与风险评估技术”,会议由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主办,北京交通大学承办,清华大学协办。来自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信息安全产业界及应用单位的800余名嘉宾参加了活动。

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李守鹏副主任作为大会主持,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朱胜涛主任和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分别致欢迎辞,中央网信办网络安全协调局胡啸副局长做了重要发言。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德全、两院院士王越、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费爱国,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党委书记吴世忠出席本次大会,何院士和倪院士做了重要发言。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王娜处长进行了“促进大数据创新发展,强化大数据安全保障”的主题演讲。国家信息安全主管部门、国家相关部委、专家学者、大型行业、知名企业代表分别围绕此次大会主题分享该领域理论、方法、技术和实践的最新成果。

同时,此次大会举行了中国国家信息安全漏洞库(CNNVD)第三批技术支撑单位授牌仪式,十三家单位分别获得漏洞库一、二、三级支撑单位称号。其中一级共三家:中电长城网际系统应用有限公司、北京云间有道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江南天安科技有限公司;二级共三家:北京安信天行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锦龙信安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永信至诚科技有限公司;三级共七家:北京中测安华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斗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深圳百密信安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洋浦伟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远江盛邦(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都科来软件有限公司、东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此外,为了更好地表彰和奖励在工作岗位上做出卓越贡献的CISP持证人员,进一步推进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体系的建设,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CISP运营中心联合《中国信息安全》杂志共同举办了首届“CISP杰出人物”评选活动。大会对10位评选出的“CISP杰出人物”进行颁奖,他们是:中国联通河北省分公司高级工程师孔令飞,中石化信息化管理部工程师刘远,杭州安恒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首席安全官刘志乐,江苏天创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任国强,中国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杨磊,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副研究员班晓芳,深圳市安络科技有限公司总裁谢朝霞,北京江南天安科技有限公司部门经理程娜,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安全中心信息安全系副主任雷敏,北京永信至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蔡晶晶。

本次会议分别设立了“漏洞分析”、“风险评估”、“大数据安全分析”和"互联网+"时代下的信息安全”四个分会场,展开专题研讨。从多角度、多层面反映了大数据时代下漏洞分析新技术和新方法,展现了复杂网络与系统环境下风险评估的新思路和新实践,沟通了工控系统信息安全技术发展与测评工作的新进展,从更宽的视野探讨了信息安全积极防御的新举措。

网络空间已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网络安全事关各国未来繁荣与发展的核心利益。近年来,信息技术软硬件漏洞正在成为全球各类信息安全问题的主要源头,高度依赖网络信息系统的社会和经济运行正在面临黑客攻击等网络犯罪行为的严重侵袭。我国抓住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机遇,趋利避害,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现已成为全球信息化发展大国。但是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持续深入推进,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凸显,成为我国面临的新的综合挑战。

作为信息安全领域业界专家、学术研究人员和政府、行业及用户交流的重要平台,信息安全漏洞分析与风险评估大会之前已成功举办七届,为及时、全面反映我国在信息安全漏洞分析和风险评估领域的创新成果和研究能力,探索国家信息安全保障新思路、新方法,推动信息安全技术进步,促进信息安全保障水平提升正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本届大会的成功召开,为信息安全领域的技术探索、产业进步与应用推进的融合发展链接了协作的桥梁,为分享相关领域在理论、方法、技术、标准和实践等方面的最新成果与研究进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平台。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关于聚焦大数据时代的漏洞分析与风险评估的相关内容,更多信息可以关注环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货

比尔盖茨的人生经历?

比尔·盖茨1955年10月28日出生于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企业家、软件工程师、慈善家、微软公司创始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外籍)。曾任微软董事长、CEO和首席软件设计师。

比尔·盖茨13岁开始计算机编程设计,18岁考入哈佛大学,1975年与好友保罗·艾伦一起创办了微软公司,比尔盖茨担任微软公司董事长、CEO和首席软件设计师。

比尔·盖茨1995-2007年连续13年成为《福布斯》全球富翁榜首富,连续20年成为《福布斯》美国富翁榜首富。

2000年,比尔·盖茨成立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2008年比尔盖茨宣布将580亿美元个人财产捐给慈善基金会,2014年比尔·盖茨辞去董事长一职并重回世界首富。

2015年9月29日,微软公司创始人盖茨凭借760亿美元净资产,连续第22年高居《福布斯》榜首2017年11月,比尔·盖茨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2019年1月,入选美国杂志评选出“过去十年影响世界最深的十位思想家”。2020年2月26日,以7400亿元财富位列《2020胡润全球富豪榜》第3位。2020年3月13日,比尔·盖茨退出微软董事会。

北京时间2021年5月4日凌晨,比尔·盖茨与梅琳达·盖茨宣布结束长达27年的婚姻关系。5月17日,微软董事会决定,比尔·盖茨应当离开董事会。

个人风波

继宣布离婚后,前世界首富、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被曝接受了微软董事会调查,此调查围绕其与女员工“不恰当”关系展开。

据《华尔街日报》等多家美媒当地时间16日报道,微软公司董事会成员决定比尔·盖茨在2020年辞去董事会职务,在此之前,董事会已开始调查盖茨与一名女雇员之间的恋情。

对此,盖茨的发言人称,盖茨离开董事会的决定和他与员工的浪漫关系无关。“他们差不多20年前有一段恋情,最终以友好的方式结束了。”

《纽约时报》曾在2019年报道,盖茨与爱泼斯坦见过几次面,有一次在他位于纽约的别墅呆到很晚。两个月前,爱泼斯坦死于监狱,当时他正在等待与性交易有关的联邦指控审判。

2021年5月16日,《纽约时报》报道,据相关人士透露,梅琳达·盖茨曾对丈夫与性侵犯者共度时光表示不安,但盖茨仍继续这样做。

GNU中的G是什么意思?

GNU计划,又称革奴计划,是由Richard Stallman在1983年9月27日公开发起的。它的目标是创建一套完全自由的操作系统。Richard Stallman最早是在net.unix-wizards新闻组上公布该消息,并附带一份《GNU宣言》等解释为何发起该计划的文章,其中一个理由就是要“重现当年软件界合作互助的团结精神”。 GNU是“GNU 's Not Unix”的递归缩写。Stallman宣布GNU应当发音为Guh-NOO以避免与new这个单词混淆(注:Gnu在英文中原意为非洲牛羚,发音与new相同)。UNIX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商业操作系统的名称。由于GNU将要实现UNIX系统的接口标准,因此GNU计划可以分别开发不同的操作系统部件。GNU计划采用了部分当时已经可自由使用的软件,例如TeX排版系统和X Window视窗系统等。不过GNU计划也开发了大批其他的自由软件。 为保证GNU软件可以自由地“使用、复制、修改和发布”,所有GNU软件都在一份在禁止其他人添加任何限制的情况下授权所有权利给任何人的协议条款,GNU通用公共许可证(GNU General Public License,GPL)。这个就是被称为“反版权”(或称Copyleft)的概念。 1985年Richard Stallman又创立了自由软件基金会(Free Software Foundation)来为GNU计划提供技术、法律以及财政支持。尽管GNU计划大部分时候是由个人自愿无偿贡献,但FSF有时还是会聘请程序员帮助编写。当GNU计划开始逐渐获得成功时,一些商业公司开始介入开发和技术支持。当中最著名的就是之后被Red Hat兼并的Cygnus Solutions。 到了1990年,GNU计划已经开发出的软件包括了一个功能强大的文字编辑器Emacs,C语言编译器GCC,以及大部分UNIX系统的程序库和工具。唯一依然没有完成的重要组件就是操作系统的内核(称为HURD)。 1991年Linus Torvalds编写出了与UNIX兼容的Linux操作系统内核并在GPL条款下发布。Linux之后在网上广泛流传,许多程序员参与了开发与修改。1992年Linux与其他GNU软件结合,完全自由的操作系统正式诞生。该操作系统往往被称为“GNU/Linux”或简称Linux。(尽管如此GNU计划自己的内核Hurd依然在开发中,目前已经发布Beta版本。) 许多UNIX系统上也安装了GNU软件,因为GNU软件的质量比之前UNIX的软件还要好。GNU工具还被广泛地移植到Windows和Mac OS上。 GNU计划:GNU计划始于1984年,它是一个叫做Richard Stallman的牛人发起的,目的是开发一个完整的、自由的类UNIX系统(UNIX like):GNU系统。(GNU是“GNU 's Not Unix”的递归缩写,它的发音为“guh-noo”。)各种使用Linux作为内核的GNU操作系统正在被广泛的使用;尽管这类操作系统常常被简略的称作Linux,其实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GNU/Linux系统。 Richard Stallman简介: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GNU工程以及自由软件基金会的创立者、著名黑客,自由软件运动的精神领袖。他于1984年发起了GNU工程,并为自由软件竖立了法律规范。如今自由软件已经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计算机工业、科学研究、教育等领域,显示出了极大的生命力和价值。 Richard Stallman白描:五短身材,不修边幅,过肩长发,连鬓胡子,时髦的半袖沙滩上装,一副披头士的打扮。看起来象现代都市里的野人。如果他将一件“麻布僧袍”穿在身上,又戴上一顶圆形宽边帽子,有如绘画作品中环绕圣像头上的光环。一眨眼的功夫,他又变成圣经中的耶稣基督的样子,散发着先知般的威严和力量。 GNU的标志:GNU 头像具有象征性的胡子和优美的卷角。他或她的外表带有对他到现在为止工作满意的微笑,但它仍然凝视远方。 自由软件基金会(FSF):The Free Software Fo

3条大神的评论

  • avatar
    访客 2023-03-11 下午 05:43:18

    工业互联网又是什么关系呢?李军旗解释道,如果没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制造过程,要把它连到互联网上是很难的。某种程度上来讲,只有在实现智能制造的基础上,工业互联网才有可能大面积实现。 为什么要做工业互联网

  • avatar
    访客 2023-03-11 下午 09:06:13

    了了。 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我国提出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两大强国战略。李军旗认为,这两大战略的交汇点就是工业互联网。 最难啃的骨头总是在后面。 和消费互联网“赢者通吃”的格局不同,工业互联网的空间更加开阔。

  • avatar
    访客 2023-03-11 下午 10:47:38

    能制造,但李军旗真正接触到智能制造是在1995年被公派去日本留学。当他在东京大学智能制造实验室看到大量世界领先的设备时,萌生了一个想法:让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