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射性认同
所谓“投射性认同”就是,我认定你应该怎样对我,然后我把这个认定的东西投射到你身上,而你认同了,并真的以我认定的方式来对待我,于是你就变成了我期待的样子。
它有一种固有的逻辑,ABC逻辑:我做了A,你就得还以B,否则我就会使出C。C是威胁性信息,这个威胁可能是威胁攻击对方,或者威胁伤害自己,或者威胁攻击关系。
虽然投射性认同是比较低功能的自我防御机制,但投射性认同在生活当中却很常见,它有四种常见类型:
一,权力的投射性认同,内在逻辑是:我对你好,但你必须听我的,否则你就是不爱我。
二,依赖的投射性认同,内在逻辑是:我如此无助,你必须帮我,否则你就是不爱我。
三,迎合的投射性认同,内在逻辑是:我总顺着你,你必须接受我,否则你就是不爱我。
四,情欲的投射性认同,内在逻辑是:我这么性感,你必须满足并对我好,否则你就是不爱我。
第一种权力的投射性认同表达的含义是我很强大,你很无能,你必须听我的
他们在关系中追求支配的感觉,我们就把他们称为支配者好了。
支配者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类型:赤裸裸的支配者和温情的支配者。
赤裸裸的支派茄配者,他们甚至都不愿意用“我对你好”这个借口,而是直接表达“你必须听我的,否则我会让你付出代价”;而温情的支配者,在表达支配欲的时候,会使用“我是为了你好”这一借口。
第二种,依赖的投射性认同表达的含义是我很无能,你很强大,我必须寻求你的帮助
第三种,迎合者放射性认同表达的含义是:我这么为你考虑,你必须接受我,否则你就是坏人,我们不如分手。更直接的表达是,我为你做了这么多,你必须爱我,否则你就是个大坏蛋。
迎合者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被人夸奖说这个人真好,但他们很手羡芹难收获深度关系,因为大家和他们相处时会有各种不舒服。
因为他们不真实,毕竟带着攻击性的生命力像从他们身上剥离掉一样;也是因为,迎合者特别容易给别人制造内疚感,他们会不自觉地使用一些办法,提醒接受者:“你欠我的。”
第四种,情欲的放射性认同的表达的含义是:我如此性感迷人,如此有性能力,你当然会喜欢我,否则你就是性无能,我们不如分手。
放射毕毕性认同的逻辑最初是在原生家庭中形成的,这是他们和父母等抚养者建立关系、亲近的方式。这深入骨髓,当他们想和别人靠近时,就会自动启动这一套逻辑。
德国家庭治疗大师海灵格讲过这样一个寓言:
一头熊,一直关在一个极其狭小的笼子里,它只有站着。后来,它从笼子里放出来了,可以爬着走,也可以打滚,但它却仍然一直站着。那个真实的笼子不在了,但似乎一直有一个虚幻的笼子限制着它。
我们每个成年人都是这样的,原生家庭的外在笼子不见了,但内在还有一个笼子,所以我们需要去认识它,从而逐渐地破解自己的生命逻辑,最终可以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绘画疗法中的投射理论是怎么理解呢?求解
投射理论告稿——绘画疗法主要是以分析心理学中的心理投射理论为基础。它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作用是减轻焦虑的压力及保卫自我以维持内在的人格结构,亏模此时的投射是个体将自己的过失或不为社会认可的欲念加诸他人,又称为否认投射。投射被认为是无意识主动表现自身的活动,是一种类似自由意志物在意识中的反映。投射袜空孝的产物不仅以艺术的形式存在,梦境、幻觉、妄想等也都可以理解为心理投射。艺术心理学认为绘画天然就是表达自我的工具,是用非语言的象征性工具表达自我潜意识的内容。绘画可以作为心理投射的一种技术。而同样是心理投射技术的罗夏墨迹测试、主题统觉测试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科学的心理测验及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工具,因此绘画也应该具有此功能。
[笔记]破解你的生命逻辑——投射性认同的四种类型
支配者的父母往往是脆弱的依赖者,不仅不能照料孩子,反而要孩子来照料自己,这样长大的孩子就习惯于去支配别人。
也有另一种可能,支配者和妈妈有过严重的分离,或者妈妈对他们的照料严重欠缺,这会让他们对现实妈妈严重不满,而在心中勾勒一个永不离开自己的爱人形象。长大后,就会将这个形象强加在恋人身上,不容许恋人有独立意志。
支配者在关系中追求支配的感觉,可以分成两种类型: 赤裸裸的支配者 和 温情的支配者 。赤裸裸的支配者会直接用力量迫使别人服从,而温情的支配者在迫使别人服从时,会用“我是为了你好”作为温情面纱。
对于严重的依赖者而言,依赖是他们最初和父母获得亲近的方式。
依赖者的父母往往是严重控制型的,他们要求孩子必须听话,当孩子听话时,他们就会尽心尽力地为孩子做事,而当孩子不听话时,他们就会惩罚和威胁孩子。
于是孩子就形成了这样一种人生体验:只有做依赖的孩子时才有好处,独立是不受欢迎的。而孩子长大后也延续了这种心理机制。
在迎合者童年早期芦斗,迎合常常是他们靠近父母或其他养育者的唯一方式。
迎合者往往是滥好人,他们一味付出,不懂得拒绝别人,但任何关系都不能只是一味的付出或一味的索取,一味付出的结果就是,让对方感到歉疚,觉得自己是个坏人,这样最后只会破坏关系。
诱惑者在原生家庭中获得了一种感觉,认为性是建立关系的唯一通道,如果想和人亲近,就必然要通过性的方式。
虽然诱惑者很善于用性构建关系,但矛盾的是他们却未必能享受性。
我们都想与别人亲近,但很多人只学会了一种与别人亲近的方式。支配者学会了权力的方式,依赖者学会了示弱的方式,迎合者学会了奉献的方式,而诱惑者学会了性的方式。
这四种投敏哗郑射性认同逻辑中的“好”与“坏”涵盖了基本人性。
支配者的“好”是“我有力量”,“坏”是无助,力量和无助是一对根本人性。支配者追求的就是“我比你强”。
依赖者的“好”是服从,“坏”是独立,服从与独立也是一种人性。
迎合者的“好”是无私,“坏”是自私,无私和自私也是一对根本人性。迎合者追求的是“我是对的”。
诱惑者的“好”是性感,“坏”是没有魅力,这也是人性。
不管投射性认同有多少种,这些都是建立关系的逻辑,最根本的目的还是为了通过这套逻辑去建立关系。
所以,我们要明白,破解生命的逻辑,是为了能桥颂够建立更好的关系,这样我们才能逐渐打破投射性认同的牢笼,走向新的天地。
参考资料:武志红的心理学课专栏
心理效应——投 射 效 应
在一家出版社的选题讨论中,出现了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
编辑们列出他们认为最重要的一个选题分别为:
编辑A正在参加成人教育以攻读第二学位,他选的是《怎样写毕业论文》;
编辑B的女儿正在上幼儿园,她的选题是"学龄前儿童教育丛书";
编辑C是围棋迷,他的选题是《聂卫平棋路分析》……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自觉的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如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归属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有同样的特征,如:自己喜欢说谎,就认为别人也总是在骗自己;自己自我感觉良好,就认为别人也都认为自己很出色…心理学家们称这种心理现象为"投射效应"。
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来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征。
宋代著名学者苏东坡和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与佛印相对而坐,苏东坡对佛印开玩笑说:"我看见你是一堆狗屎。"而佛印则微笑着说:"我看你是一尊金佛。"苏东坡觉得自己占了便宜,很是得意。回家以后,苏东坡得意的向妹妹提起这件事,苏小妹说:"哥哥你错了。佛家说'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肆早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么。"
由于人都有一定的共同性,都有一些相同的欲望和要求,裂族雀所以,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对别人做出的推测都是比较正确的,但是,人毕竟有差异,因此推测总会有出错的时候。
《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尧到华山视察,华封人祝他"长寿、富贵、多男子",尧都辞谢了;华封人说:"寿、福、多男子,人之所欲也;汝独能不欲,何邪?"尧说:"多男子则穗烂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美德也,故辞。"
人的心理特征各不相同,即使是"福、寿"等基本的目标,也不能随意"投射"给任何人。
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却常常错误的把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投射到别人身上:
自己喜欢的人,以为别人也喜欢,总是疑神疑鬼,莫名其妙的吃一些飞醋;
父母总喜欢为子女设计前途、选择学校和职业……
投射法的理论依据有哪些
投射法的理论依据源自于心理动力学中“投射”的心理防御机制。投射的意义在于锋喊带将潜意识里的情绪情感、意志和态度等心理活动反映在外界原本不相干的事物上。比如,看当看到落叶,就觉得内心感伤,实际上是下意识里有抑郁的感受,而且可能在落叶相关的事物上存在某些创伤性情结。银芦而通过一定的专业分析能渗宏够发现其内在的规律。后来,新精神分析学者们就将之演变成投射测验的形式。
投射法第三人称法
投射法第三人称法也称情境法,焦点转移法,把讨论焦点从受访对象自己变成他人。给被试提供一种文字的或形象化的情景,让被试避开了相关现象与自己表面上的直接联系,减轻了自我的道德贬低效应,同时也有助于比较清晰地表述问题,令回答者容易给出答案。
具体使用这一方法时,应通过事先研究,进一步收集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信息,以尽量设计使研究对象群体产生熟悉感、亲切感的场景。他人、第三者的设定可能是被试的朋友、邻居、同事或某种“典型的”人物。
适用
涉及到性、灰色收入、腐败、信仰、工作表现、对于权威的评价等敏感话题的讨论时,焦点转移法比直接询问获得的信息更为真蠢羡实。
例一:张三法(研究目的容易被猜测)。
“您本人愿意或者乐于在下班休贺衫息时间参加公司组织的培训吗?” → “公司组织了一次针对厅经理现场管理技能提升的培训,时间在周六上午,XX路营业厅厅经理王XX以周六是员工休息时间而非工作时间为由拒绝参加禅档腔,您对这件事情有何看法?”
例二:购物单法(研究目的更隐蔽)。
雀巢速溶咖啡推广之初,市场冷淡,初步调研了解到:咖啡消费者不购买的主要原因是“手煮咖啡更好喝”,但口味测试的结果却推翻了该原因。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学家海尔的指导下,采取投射技术重新调研:给随机分配的消费者展示两张购物小票,一张小票上为速溶咖啡,另一张为咖啡豆,其余购物商品均保持一致。
请消费者写出选择这2张购物小票的主人各有什么特点,结果发现:速溶咖啡小票主妇得到的描述“懒惰的、邋遢的、生活没有计划的、挥霍浪费”,而手煮咖啡小票主妇得到的描述则是“勤俭的、讲究生活的、有经验的”。
主妇们不是觉得速溶咖啡口味不好,而是不想被贴上懒惰、不善理家的标签。由此,雀巢不再强调省时省力,而是宣传使用速溶咖啡,有更多的时间做更多的事情,以此来改变消费者的认知,从而改变消费行为。
的选题是《聂卫平棋路分析》……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自觉的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如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归属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有同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