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埠镇邮箱(关埠镇邮编)
汕头市潮阳区关埠镇田东村的介绍(地理、人文、人口)
本概况关埠镇位于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西北28公里处,东北临榕江与揭阳市分界,南邻西胪镇,西交灶浦镇。全镇总面积57平方公里,2005年人口11.98万人。2002年工农业总产值18013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500万元,农业总产值15513万元。 关埠镇是广东省著名的粮食高产镇,汕头市“三高”农业科技示范镇。初步形成科技含量较高的粮食生产、优质果蔬种植、淡水养殖和禽畜饲养四大基地。关埠镇又是著名的“建筑之乡”,150多支建筑施工队遍布全国各主要大中城市。 关埠镇水陆交通方便。关埠镇被列为国家二类口岸,镇内有3000吨级货运码头和连通榕江两岸的汽车轮渡码头;规划中的潮汕国际机场仅一江之隔。 关埠镇是原潮阳市三个次中心城市之一,工副业主要有抽纱、建筑、织席、工艺美术、木器等,有 150多支施工队常驻省内外承包建筑工程。农产以稻谷、甘薯为主,还有生柑、香蕉、荔枝、龙眼等果类。建国后,兴修水利,修筑堤围、涵闸、水库,实现农田自流灌溉。关埠圩是榕江中下游区乡农副产品集散地,关埠猪苗闻名潮阳、普宁、惠来3县。[2] [编辑本段]行政规划关埠镇辖4个居民委员会和26个村民委员会。 居民委员会:关埠、桥东、福仓、港底。 村民委员会:玉一、玉二、玉山、集德、新洪、洋贝、田东、东湖、桥头、上底、溪西欧、埔上、堂后、下底、三村、西平、河腰、巷内、巷口、庄厝、宅美、上仓、路外、路内、井美、树下。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公元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在村前建门辟关。公元1532年(嘉靖十一年)以关前为圩埠,附近村民在此集市,称关前埠。1912年后至1951年称潮阳县第八区,1952年改称第十六区,1958年建红星公社,1968年改称关埠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 [编辑本段]交通网络关埠滨临潮汕三大江之一的榕江中游,江面水深港阔,早在明代,这里的商船就可直通潮阳、达濠、潮州等港口,榕江南岸和练江北面的谷饶、铜盂、西胪、金玉、河溪等数十乡的农产品、山货和土特产通过关埠港销往潮汕各地。至公元1890(清光绪十六年),潮阳人肖鸣琴在关埠港建立电船运输公司,北至揭阳县城,南至潮阳、海门,东至汕头等地,人货皆由电船运输,关埠港口年吞吐量近万吨,客运量逾10万人次,关埠港一派繁荣景象。 民国初,实业家陈坚夫又修筑加固关埠港码头,增购电轮24艘,货物可运至汕头转运香港、广州、上海、厦门、宁波等地,各地销往练江平原各乡镇的工业品及建筑材料,也多数在关埠港上水,在埠内集市交易,关埠成了万商云集的乡镇商埠。 [编辑本段]基础设施在镇区,作为榕江片通讯枢纽的邮政邮电大楼拔地而起,2000年开通程控电话1万门。35千伏和110千伏输变电站为家家户户送去“光明”。 有4家自来水厂,通过榕江片区供水工程关埠供水管网,以解决群众的“饮水难”问题。 教育方面,有的关埠中学,即市第四中学,是榕江片唯一的完全中学,面向五镇和其他地区招生。 [编辑本段]经济状况常用耕地面积2.74万亩,种植水稻、小麦、甘薯、豆类、生柑、水草等,是水稻高产区之一。山林面积1.23万亩,营造薪炭林,种植杨桃、葡萄、柿子、香蕉、芒果、龙眼和竹等。工副业有传统的抽纱、织席、铸造、塑料、贝灰、砖瓦、建筑等。1988年工农业总产值4195万元,其中农业2500万元,工业1695万元;1995年工农业总产值3.37亿元,其中农业1.17亿元,工业2.2亿元,分别比1988年增长7.03倍、3.68倍和11.98倍;2004年工农业总产值1.57亿元,其中农业1.15亿元,工业4209万元,分别比1995年增长-53.4%、-1.7%和-80.87%。 推广良种良法,巩固农业基础地位。虽然受到“尤特”、“百合”台风的袭击,水稻生产仍获较好收成,年亩产达886公斤。首次创办水稻免耕法获得成功。加大力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导和鼓励农民发展种养业,优质果、蔬菜、优质稻、水产养殖等生产基地初具规模。抓好农田水利和堤围建设,投资1600多万元完成浮头湾至井美堤段的达标建设,动工建设高标准的石井堤段,工程于2002年4月底完工。 加快高标准防渗渠建设,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抗灾能力得到提高。注重因势引导,推动优势产业的发展。着力发展建筑业,通过抓好潮阳市第五建筑公司的内部管理,有效提高公司管理服务水平和竞争能力,率先通过ISO国际质量认证,成为市建筑行业的佼佼者,建安量9992万元,比增0.83%。[1]